如何与孩子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心理专家告诉你

2018-06-19
4647次阅读
作者:从心开始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孩子:自己喜欢的糖果或者玩具总是看的牢牢的,不愿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有的家长会教育小孩不能这么自私,自己有好的东西要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但效果往往是孩子极不情愿的拿出自己的宝贝分给小朋友们一点点。如何与孩子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心理专家告诉你。如何与孩子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心理专家告诉你。

  实际上孩子们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对,他们分享的行为也并非真的懂得了家长所谓的“分享精神”,而仅仅是为了博得家长的肯定而已。这一切都是由于,2-6岁的小孩子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什么是“自我中心”?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不同方位所拍摄的沙丘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孩子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的,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阶段。到了幼儿阶段(2-6岁),孩子能运用语言与人交际,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表象,孩子开始用“我”这个词,标志着自我意识开始建立。我们经常会听见这个时期的儿童说“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这些都标志着他们进入了自我中心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问题,也分不清主客观。文章开头我们举的例子便是这个时期孩子的典型表现。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爸爸妈妈要明确一点:自我中心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只是受制于他们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们成年人讲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真正的自私是指在我们面临自己的利益与对方冲突的时候,会不计对方的损失,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另外在我们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却仍然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但我们的宝宝所表现出的种种完全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行为都只是无心之举,他们没想过会伤害身边的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并非仅仅是一个负面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们便知道孩子在成长之中。这种成长表现在:1.孩子的需求变多了,以前孩子也许只满足吃饱睡足身体感觉舒服就好了,但现在宝宝们需要买玩具、买冰淇淋、需要妈妈时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强了,从婴儿的哭闹到语言的表达,从被动的满足到自我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表现“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不用把孩子的自我中心看成一个让自己难堪的事情,它只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一个毕竟阶段,相反,我们应该为孩子产生了“自我中心“所获得的成长而高兴。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您感到不知所措,北京知馨青少年心理专家将为您答疑解惑,让您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行动!点击此处,直接和我们沟通!

    温馨提醒:如果您还有其他心理方面的困惑在困扰您的生活,可以在线咨询我们的心理专家团队, 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各种心理问题,十年经验,上万个成功案例保证。专业心理权威机构保护您隐私,解决您的困惑!